研究源起:

中國國際貿易起源甚早,早在漢朝便有絲路的出現,我們以歷史演變及路線等方向著手,瞭解絲路。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與週遭鄰近國家多有絲路交流,有的更遠至中亞等地,然而令我們吃驚的是對象竟無緊鄰中國北方的俄羅斯。但如今中俄卻全力推動兩國新絲路合作,造成如此大轉變的因素是什麼?又新絲路究竟為何?

------------------------------------

較西伯利亞大陸橋之優勢

1.      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越。整個陸橋避開了高寒地區,港口無封凍期,自然條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業。

2.      運輸距離短。新亞歐大陸橋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縮短陸上運距20002500公里,到中亞、西亞各國,優勢更為突出。較繞道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的水運距離縮短了10000公里。一般情況下,陸橋運輸比海上運輸運費節省2025%,而時間縮短一個月左右。

3.      輻射面廣。新亞歐大陸橋輻射亞歐大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達5071萬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75%左右。

4.      對亞太地區吸引力大。除大陸外,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一些大洋洲國家和臺灣,港澳地區,透過海運的連接均可利用此線開展集裝箱運輸。


三、新亞歐大陸橋的經濟展望


1990年,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運營標誌著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將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陸橋經濟時代。國際社會和沿橋國家、地區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以期利用這條國際經濟走廊,加速經濟發展。但這僅僅是個開端,從發展趨勢看,大陸橋運輸前景廣闊,開發潛力巨大。

新亞歐大陸橋為沿橋國家和亞歐兩大洲經濟貿易交流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大通道,促進陸橋經濟走廊的形成,擴大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以及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進而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

新亞歐大陸橋不僅是一條運輸通道,而且還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軸線,它促使了世界經濟和貿易重心的東移,也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匯融合的巨大經濟帶。

在中國境內新亞歐大陸橋為隴海沿線經濟帶的形成和壯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成為陸橋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源和推動力,直接關係著中國中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沿橋沿線經濟帶的形成,提高沿線城市和港口的國際地位和市場競爭力、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將產生重大影響。

在國際間新亞歐大陸橋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雙向開放與共同發展。新亞歐大陸橋是舉世公認的國際物流通道,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許多國家紛紛採取行動,致力於新亞歐大陸橋開發的國際合作。從1988年到現今中國與沿線國家簽訂多條雙邊貿易協定。

新亞歐大陸橋不僅是一條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的紐帶更是一座具有像徵意義的友誼之橋。沿橋城市的頻繁交往和密切合作,大大促進了陸橋經濟帶的迅速崛起。大陸橋開通來,沿線各城市本著「信任、合作、發展」的原則,共同研究影響和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積極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新亞歐大陸橋促進了亞歐兩大洲的經濟互補。一方面,對於日本和西歐相對高度發展國家來說,這一區域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可以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南亞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


四、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困境


新亞歐大陸橋運輸經過17年的發展,從初期每年承運幾十個過境集裝箱發展到如今的近6萬標箱運量有力促進了沿橋沿線區域的經濟合作與發展,逐步得到國內外客戶的認同。雖然新亞歐大陸橋無論是傳統運輸,還是集裝箱運輸,還是多運聯運,市場潛力都相當巨大,但目前在對外貿易運輸總量中比例仍然很小。提及大陸橋的實際運行狀況,接軌並不意味著通車,通車也不意味著貫通。

主要問題如下:

運力嚴重不足,物流基礎設施落後:

1.      交通、通訊網密度低,沿橋11個省區目前鐵路、公路網平均密度、人均擁有量及電話普及率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2.      運輸網路佈局不夠合理,東部地區密集,西部地區稀疏,如蘭州至烏魯木齊段,寧夏、青海和新疆僅有一條鐵路通道,各幹線都處於超負荷狀。

3.      基礎設施裝備水準低,鐵路複線率、電氣化率和自動閉塞佔鐵路營業里程的比重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有較大差距,港口裝卸設施也比較落後。

4.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如車站、倉儲、通訊、供水及後勤保障系統都不健全。

5.      國際過境換裝效率低,經常出現貨物滯留和壓站現象,延長了運輸時間,增加了運輸成本,使新亞歐大陸橋與西伯利亞陸橋相比的運距短的優勢消失殆盡。國際集裝箱班列也時開時停,導致過境集裝箱壓港嚴重

 國際間和國內區域間造成的因素:

1.      物流裝備標準化程度不高。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如:海運與鐵路集裝箱標準的差異;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各種運輸裝備、裝卸設備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貨物運輸、儲存、搬運等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準還有鐵路軌寬不相容。軌距對於保證運輸的通暢和效率其實困擾已久。

2.      西伯利亞大陸橋的強烈競爭。第一亞歐大陸橋貫穿俄羅斯全境,全線的3/4在俄境內;而第二亞歐大陸橋只有約1/6在俄境內。由此看來就經濟效益而言,俄羅斯當然不希望日、韓等國的貨物經第二亞歐大陸橋運往歐洲,因此出現了俄方拒絕途經哈薩克斯坦的貨櫃過境的現象。

3.      俄羅斯採取的一系列改進西伯利亞大陸橋措施,包括:制定了更有競爭力的與國際接軌的優惠價格體系;開行快速集裝箱班列改善服務條件;完善資訊服務,提高服務品質;簡化過境貨物的通關手續,縮短過境滯留時間等。提高國際過境集裝箱班列的運行速度。

4.      各地區利益衝突。在國際上,亞歐大陸橋涉及到多個國家的利益,其中的協調工作已經讓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傷透了腦筋。除了利益困擾以外,亞歐大陸橋的管理工作分佈在中國家14個行政區域也是隱患。

5.      大陸橋運輸的國際貨運代理制度不完善,貨運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不清晰。與國際海運和國際空運相比,大陸橋運輸的貨運代理人制度還不完善,貨代與鐵路承運人、託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貨代的責任和權利都沒有明確規定,使貨代經營大陸橋運輸的風險很大。此外,大陸橋運輸的貨物要在多個國家的內部鐵路上運輸,在運輸途中按照哪一種法律條款和規則執行對託運人和代理人的風險差異很大。

以上是目前新亞歐大陸橋所面臨的困境,使其無法依照預期給亞歐地區帶來經濟上的繁盛。但是共榮共存是目前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透過國際的協商合作慢慢改善,以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陸橋的開拓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運量不會很大、影響也有限。但如果把世界經濟的趨勢和大陸橋走廊的特徵結合起來考慮,就會發現大陸橋的意義深遠。它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進而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更為世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提供希望和可能性。


. 總結


一、新舊絲路的比較


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麼優勢呢?以下為比較簡表。

(因為時間上差距過大,兩者之間經過了歷史演變、科技進步、人文思想等等背景上的差異,要將兩段歷史做比較似乎不夠客觀,故以演變的角度來觀察兩者的不同及進步。)


絲綢之路(陸、海路)

新亞歐大陸橋

說明

形成

被動、民間

主動、官方

由官方主導建造,不同於絲路是民間交流形成的路線

地理範圍

西域古國、印度、東歐

中國東北、日、韓、俄、西歐

經過的國家更多,到的地方更遠,連結太平洋與大西洋

交通工具

船、動物力;馬,駱駝

鐵路

科技進步,鐵路代替動物力。亦造就下面幾點進步。

時間成本

高,動物力有限

低,交通快速

速度快、排除動物力疲勞因素、轉運站較少

運 輸 量

貨櫃運輸量較大、規律且多班次

運輸成本

低,集體運輸

綜合上兩項因素及安全性高,降低了運輸成本

交流商品

絲綢、瓷器、物產、 藝術、宗教、文化、技術

原物料、電器、汽車、輕工產品、日用品

尤其日用品及原物料為多

官方溝通

間接

直接

古時官方較不介入,頂多收取關稅;現為官方掌控,互相交流

影響層面

外交、經濟、文化

外交、經濟

古代文化交流佔較大部分,對兩方歷史發展影響大


二、結語


古代絲路由民間交流起,至漢朝全線貫通,帶動東西方交流,從日常所需的器物到各國的技術藝術等,為雙方原文化注入新氣象,也大為影響其歷史發展。

有現代絲路之稱的新亞歐大陸橋,官方積極參與其區域經濟的發展,沿線的地區都希望藉此讓地區經濟更為繁盛。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尋求交易夥伴,選擇投資物件,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

雖兩者的各項條件、形成原因與交流方向不同,但皆為東西方交流的友誼之橋;而新亞歐帶陸橋範圍又擴大連接起大西洋與太平洋區域上的國家,更鞏固各國間的國際貿易。    


. 參考書目


1.          國風《絲路春秋》,世潮出版社

2.          杜瑜《海上絲路史話》,國家出版社

3.          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

4.          蘇珊˙惠特菲爾德《絲路歲月-從歷史碎片拼接出的大時代和小人物》,海南出版社

5.          賈學謙《駝鈴與古船》,教育科學出版社

6.          孫家恆 《蘇聯對外經濟貿易手冊》,博遠出版社

7.          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部 《中國國際貿易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8.          中國文化研究院http://hk.chiculture.net/

9.          俄羅斯及蘇聯史
http://tw.myblog.yahoo.com/jw!a8iVz5ydHB588P2LhS9YtY.c/article?mid=9997#

10.      歐俄研究網
http://euroasia.cass.cn/2006russia/situation/situa001.htm

11.      西伯利亞鐵路改變近代遠東楊紅林撰稿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0/10/content_5182730.htm

12.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13.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ortal:%E5%8E%86%E5%8F%B2&variant=zh-tw

14.      亞歐陸橋發展和影響 羅開富
http://www.silkroad.org.cn/yinjienzi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4

15.      新亞歐大陸橋的升溫與掣肘 羅開富
http://www.cntransnet.com/tbc/200803/1896.html

16.      慢行道上的亞歐大陸橋 朱遠撰稿
http://www.silkroad.org.cn/yinjienzi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sh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