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生產力較落後的民族長能征服較先進的地區,問其可能主要原因
(2)為何近代反而是生產力較為先進的民族獲得勝利
     
武器


1.

在火藥大規模的使用於戰場上前,戰爭時所使用的武器最初以石塊、木條、獸骨等為元素,之後隨著冶鍊技術以及礦石的發現,才有了青銅、鐵等更為堅硬銳利的武器。在攻擊時靠的是人為的技巧和力量還有純熟度或是機械。西方有擲標槍、舉重等比賽便是從戰士攻擊時所需要的技能演變而來,而東方的槍法、劍術也具有類似的目的。這一類的武器稱為「冷兵器」,通常構造簡單、取得不難。

當使用的武器設備條件相當時,要具有差異性就在於將士的領導、戰略的運用和氣士也就是對於戰爭的意志力以及士兵的訓練。

火藥出現的時間地點已不可考,但是廣泛的使用約是在宋之後。運用火藥以爆炸為動能的武器稱為「熱兵器」。配合科技的研發之後的武器演變開始會有懸殊性的差異。

古時人民對於暴政的不滿揭竿而起,憑著一腔熱血和群體的力量推翻統治者在羅馬史中比比皆是,中國則有商湯、劉邦。在近代,六四天安門事件中血肉之軀擋不住坦克衝撞。最近的巴基斯坦戒嚴、緬甸紅潮,獨裁軍政府大都掌控著槍桿軍權。

2.      生活與文化

在華夏文化中所稱的「蠻夷戎狄」外族從玁狁、匈奴、突厥、遼、契丹到成吉斯汗,在中原之外的西域過著游牧生活。他們騎馬奔馳、射箭獵捕,苛刻的環境下練就強健的體魄、剽悍的民族性。游牧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相似。衣、食、住皆簡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本來就是四處為家,他們移動迅速戰時後勤補給需求不大。

而王朝則不同,在開國君主以血汗打下天下之後便是修生養息,讓戰時死傷過多人民繁衍、荒地重耕。重農向來是大部份君主的政策,農業可以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農暇再從事其他活動。華夏文化大抵上與農業文化是不可分的。農產品的交易往來促進了商業,布商、茶商等等南北往來,貿易熱絡使經濟提升,肚子能填飽就有精力去顧及其他,文學、藝術、音樂等等文化大為發展。高文化的農業民族花了太多心思在其他地方,導致戰時行軍移轉遲緩、戰鬥技巧不熟練、仰賴後勤補給,完全不是游牧民族的對手。即使是外族入主的清朝,旗人入關後放下弓馬鬥蟈蟈,沒幾代後終致覆亡。在西方也是,高度文化發展的帝國也不是那些以操練為日常生活的軍團的對手。

現在則少有經濟體制差異造成的武力差別,大多國家都依循著農、工、服務業的路徑發展。再者也有科技護航,現在的國力衡量方式更為複雜,除了武力外還有經濟力。

3.      資本財

游牧民族的生產單一化,需要經由貿易向農業民族換取其他所需的生活用品。但是他們若是以搶奪的方式來取得,到農業民族的領土進行掠奪,成功了便可以降低其取得成本,若失敗也沒有固定的損失,下次再試試。但是對於農業民族來說,無論抵禦外族的反抗是成功還是失敗,他都承受著資本財遭毀壞的固定成本,像是房屋毀壞等。農業民族要承擔大部分戰鬥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這種不均衡的分配方式促使外族侵略,也反覆的耗損農業民族的經濟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ck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