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我要的部分

明的海外貿易

明太祖的消極政策

    海禁  由於倭寇海盜為患,為維持治安鞏固政權,乃採取海禁政策。禁止一切私人的海外貿易,僅准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  凡欲與中國通商必須先得到中國冊封,建立宗主藩屬關係。

    走私與海盜  濱海人民迫於生活所需不得不干冒禁令,私越巡防下海通番。然而禁令嚴苛迫使私通販海的商人鋌而走險形成海盜,另一方面政策的改變也使得過去可以自由往來本國的僑居南海各地的華人,必須選擇永久回國或永久定居為華僑。

鄭和七次下西洋及其影響

推動官方海外貿易

華僑發展受阻  鄭和推動官方朝貢貿易,加以民間出海被禁止,各地華人地區無法注入新血後繼無人,致使各地華人區域逐漸土著化而消逝。

朝貢貿易的衰退與私通下海

鄭和停止下西洋後,明朝的招徠政策轉為消極,來貢的貢船為之減少,反之私通販海增加。

明末清初國人的海外活動

福建海商的活躍  福建由於其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條件,因此初期到海外活動者大多為福建商人。福建月港成為國內對外走私貿易的中心。隆慶元年(1567)福建巡撫申請開副海禁,福建商人若要出洋需要向官方申請文引。日本侵朝鮮時中國一度再行海禁,當福建再開海禁時增加至一百艘船。另外有航向鷄籠淡水的十艘船不計其內。當時東西洋八十八艘船隻中,東洋的四十四艘船裡呂宋占十六艘。

海外國際貿易中心  萬曆年間對於國人的海外活動採取開放,因此此時期海盜對沿海的寇擾減少。而國人活動的港口最後集中在幾個國際貿易中心。菲律賓的馬尼拉,在西班牙人來到之前僅有少數中國人前往貿易。後來由於新大陸的白銀由馬尼拉大帆船帶至菲律賓故漳州人至菲律賓貿易者急速增加。

台灣的開發  宋元時代澎湖已有漁民定居,台灣大度之間也有若干貿易往來。由於明初海禁政策將澎湖放棄並把居民遷回內陸,內地與台灣的關係遂告中斷。明中葉以後沿海省區人口壓力升高,於是澎湖又成為漁民聚匿的淵藪,其漁業反更興盛甚至將於場拓展至台灣近海。

荷蘭人於天啟四年(1624)據台後,因為勞力的需求大量鼓勵漢人移居來台。鄭成功驅除荷蘭人後,為解決軍隊糧食問題乃實行屯墾,促使荷據時代逐漸形成的和人社會真正確立生根。

明末鄭式的海上勢力

    鄭芝龍與荷蘭  在荷蘭佔領台灣之前,台灣早已成為中日走私商貿易的會合地點,其中最大的海商就是李旦。鄭芝龍元為李旦的餘黨擔任荷蘭公司的通譯,後來離開荷蘭公司糾眾行劫海上。崇禎元年鄭芝龍受朝廷招撫並受命討罰其餘海寇。
     略 

 

清代的華僑

菲律賓華僑  明末以來國人海外活定旺盛,尤其呂宋島因為地理位置接近,又有大量從新大陸來的白銀,因此大量的福建傷人到馬尼拉活動。初期因為華人志菲律賓活動對於西班牙發展在菲律賓的殖民地經濟有益,所以西班牙人大表歡迎。後來因為華人人數急速增加引起人數較少的西班牙人產生警戒之心。因此,當華僑人數增加威脅及西班牙人時,就會發生華僑慘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ck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